甘肅臨夏突破水資源瓶頸 量水而行 黃土坡點燃綠色希望
編輯:黃榮 信息來源: 西e網-中國甘肅網發布時間:2018-2-6
“俯瞰黃土遮地皮,抬頭山峁連著天。”走進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,聽到當地人這樣說。
臨夏,古稱河州,作為古代絲綢之路南道的要沖,曾繁極一時。然而,近代以來,水源短缺、水土流失、水環境破壞等問題不斷涌現,這里生態環境日益脆弱,臨夏失去往日光芒,成為深度貧困地區。
如何脫貧,怎么發展?臨夏人咬定“綠色”不放松,以水定產,量水而行,還欠賬、補短板,探索出一條生態文明的綠色發展新路。
堅守生態紅線“三跑田”變成“三保田”
東鄉族自治縣河灘鎮祁楊村,坐落在黃河岸邊,村里人習慣了“闖田”。村民張天林說,種地靠天吃飯,鄉親們在山頭、河灘闖出塊兒莊稼地,不來大水才有收成,一旦遇上大雨、洪水,莊稼連泥帶沙都會被沖進河里,常常是有種無收。
這只是一個縮影。長期以來粗放發展,臨夏水土流失面積達6892平方公里,占全州總面積的84%,每年約有3000萬噸泥沙流入黃河。
“生態紅線也是發展底線,留住一方水土,才能高質量發展。”州委書記楊元忠說,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,堅持治水與治山相結合,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,涵養水源,改善生態。
針對嚴重的水土流失,臨夏加快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、梯田建設等水土保持生態項目。
造林保生態。位于劉家峽水庫庫區的東鄉縣,家家戶戶響應政府號召——“保護天然林,每人每年栽活兩棵樹。”荒蕪的黃土坡上種下棵棵樹苗,呈現出點點生機。
坡耕地改梯田,給祁楊村帶來巨變。張天林指著遠方蜿蜒的梯田開心地說:“村里有600來戶人家,分了12個建設小組,過去跑水、跑土、跑肥的‘三跑田’,如今變成了保水、保土、保肥的‘三保田’,大伙兒能放心種地了,不只種麥子,還種花椒、種果樹,收入大大提高了。”
保護水安全。從2016年起,臨夏州開始在劉家峽水庫庫區修筑堤防、護坡。東起劉家峽大壩,西至炳靈寺峽口,水域面積達130多平方公里,蓄水量約57億多立方米。水庫湖面遼闊,風光旖旎,水質好,無污染,一池碧水成為優質水源地。
2016年10月,引黃濟臨工程建成通水,從根本上解決了臨夏市、臨夏縣57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。臨夏縣折橋鎮慈王村村民高興地說:“以前黃河水從家門過,看得見卻吃不上,現在終于喝上黃河水了。”
留住一方水土,才能留住鄉愁。臨夏把修梯田、廣造林、興水利作為水生態保護的重點舉措。截至目前,全州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493平方公里,興修梯田190.1萬畝。“水土保持生態項目,不僅讓百姓有了耕地保障,還為調整結構打下了堅實基礎。”臨夏州水電局局長康暉說。
如今,走進東鄉縣、臨夏縣,不再是“黃土連天”的景象。極目遠望,山丘起伏,梯田綿延如帶,光禿禿的黃土坡換了新顏。
治水治出清流好生態也是生產力
臨夏因毗鄰大夏河得名。大夏河水哺育著這里的人們,但伴隨經濟社會發展,河流健康亮起“紅燈”。
“小時候,兩岸風光美、河水清。上世紀90年代以來,大夏河來水量逐年減少,流域垃圾遍布、污水橫流,河道千瘡百孔。”大夏河工程管理委員會主任王衛回憶說。
治理母親河,臨夏狠下力氣。源頭封山育林、圍欄禁牧,實施生態修復。沿線區域綜合治理,嚴禁“兩高”企業,關停一批鐵合金、制革洗毛企業。加大水源涵養區、城鄉水源地和濕地的保護力度,打造大夏河三十里風情線,建設生態河廊。
治水用上新技術。從河岸望去,河水流經14座水力自控翻板閘壩,形成類似瀑布的連續景觀水面。這種閘壩構思巧妙,不僅能擋能泄,解決了擋與泄之間的矛盾,還具有投資省、壽命長、工期短等特點,通過手機APP即可控制閘門開合度。王衛說,閘壩建成后,河流恢復自凈功能、景觀功能,大夏河“垃圾帶”搖身一變,成了風景帶。
大南岔河,是和政縣主要灌溉水源。河道內曾經亂采亂挖問題突出,水環境一度不容樂觀。“打造旅游大縣,水污染問題不治不行。”縣水務局局長王正清說。
2017年,河長制在全縣推行,縣鄉村三級河長一竿子插到底,“一河一策”,共同守護河流健康生命。王正清介紹:“我們堅決關停了采砂場,疏浚了河道,清理了河道垃圾,現在不僅是河長在治河,不少村民、學生也一起加入護水行動,大南岔河水質明顯改善。”
作為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,臨夏州提出生態戰略:建設山水臨夏、綠色臨夏、美麗臨夏,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,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,以山水生態為主的旅游產業井噴式發展。
“牡丹隨處有,勝絕是河州。”臨夏市打造牡丹生態長廊,去年一個牡丹文化節,就接待游客162多萬人次,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.47億元。折橋鎮折橋村的妥有龍開起農家樂,他說:“環境好了,游客多了,一年收入能有30萬元!”
大南岔河變清了,周邊的景區推出生態旅游,和政縣形成“春賞花、夏游綠、秋觀景、冬玩雪”的全季全域旅游格局。依托美麗鄉村,農家樂辦得風風火火,帶動了農村就業,也促進了農副產品銷售。
好生態也是生產力。臨夏市舉辦河州牡丹文化節,和政縣的高原梨花旅游節,東鄉縣的杏花旅游節……去年一年,臨夏州旅游人數達1530萬,同比增長41%;旅游收入67億元,同比增長42%,第三產業增速在全省領先。
堅持以水定產傳統農業轉向綠色發展
一手抓生態,一手富“口袋”。臨夏州以水定產,不斷調結構、轉方式,引導發展以全膜玉米、洋芋為主的旱作農業,以核桃、花椒、中藥材為主的特色種植業,踐行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念。
審視水資源家底,廣河縣瞄準旱作農業。傳統種玉米,增產難增收,怎么辦?推廣“糧改飼”,為旱作農業注入新活力。廣河縣十里墩村黨支書馬忠海說,過去種玉米賣玉米,現在是連著秸稈一起賣,1畝收入超過2000元,比過去翻了一番。
秸稈變廢為寶,養殖業快速發展。村民馬哈力布說:“過去牛吃干秸稈,長得慢,兩年前用上青貯飼料,不僅長得快,而且肉質、奶質更好。”一年多時間,十里墩村養殖規模翻番,全村增加了1400頭牛、1.9萬只羊,脫貧有了產業保障。在廣河縣,飼草玉米種植達9萬畝,加工飼料35萬噸。從“地養人”到“人養地”,傳統農業邁向現代循環農業。
東鄉縣河灘鎮,選準花椒產業,在樹上“長”錢。“花椒不僅耐旱,還能保水、保土,讓農民增收。”鎮黨委書記祁發瑞說。在山塬地頭、山溝山坡,處處栽滿了花椒。“去年風調雨順,花椒大豐收,摘了1000多斤,收入超過5萬元。”祁楊村村民楊秀蘭說。在河灘鎮,如今花椒面積達3.3萬畝,年花椒產量150萬斤,產值6500萬元,占農民人均收入的24.6%。
永靖縣劉鹽八庫區,一排排整齊的溫室大棚映入眼簾。這里用上節水滴灌技術,不僅預防了滑坡災害,還引導了農民調整結構。三塬鎮下塬村農民肖西西說:“以前種一茬苞谷,一畝地頂多收入幾百塊錢。現在不一樣了,澆水更合理了,我在大棚里種西紅柿、黃瓜等,一年能掙10多萬元!”
黃土坡上點新綠,山河疊翠倍還人。臨夏州不斷興起的綠色產業,構筑起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,點燃當地擺脫貧困的新希望。
原文鏈接 :http://gansu.gscn.com.cn/system/2018/02/06/011903454.shtml
上一篇:尼洋河風光
下一篇:甘肅省去年新增通客車建制村656個